还有什么工作不可能被AI取代?计算机专家坦言“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4-10-22 16:40 浏览量:8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丁超逸 曾译萱 殷梦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10月21日,第九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在搜索引擎算法和社交网络底层架构等前沿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的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和视觉科学领域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讲席教授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联袂开讲。
“还有什么工作不可能被AI取代,什么工作可以由AI催生?”面对这个困惑,计算机科学领域杰出学者乔恩·克莱因伯格坦言,“我不知道”。
两位专家参加浦江论坛的海报。复旦大学供图。
算法视角下的人类世界是怎样的?如何确保算法的公平性?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完全替代人类行动?克莱因伯格以“算法视角下的世界:计算与高风险决策”为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克莱因伯格曾对小世界理论和万维网搜索算法做出开创性工作。他25岁拿下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8岁发表关于“外部网络的HITS算法”的论文。他和各个学科领域开展合作,希望将人工智能更好、更善、更公平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如今,他思考并推动算法公平,尤其是当算法辅助人类做出决策时,如何定义和实现公平。
“90年代初,我们开始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克莱因伯格把计算机科学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被赋予了更多含义——人与人、人与机器在社交网络的接触,产生巨量分享、转发和虚拟社群信息,在互联网空间形成了囊括各种人类行为的生态系统。
2014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算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处理海量的信息,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克莱因伯格说,算法的应用也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怎样通过算法分析获得更多信息?虚拟信息是否能转化为可研究、可加工的素材?为此,有效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能让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更为健全。
“算法与生俱来就有偏见。在设计算法时,必须考虑到多元化的公平标准,并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多年来,克莱因伯格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定义及实现算法公平,尤其是在算法辅助人类做决定的场景。在他看来,公平不只是一个单一标准,而是涉及多个维度。“需要考虑不同的度量标准,确保算法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公平的。”
“我们必须思考算法对人类生活和后代可能产生的影响。”克莱因伯格强调,除了偏见,算法还可能存在文化单一问题。“如果我们都使用同一种算法去做决定,是否会导致做出的决定高度趋同,导致我们的文化也是高度趋同?”在他看来,人类在使用算法工具的时候,设计者、使用者、研究者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多元性。
此外,杰瑞米·内森斯以“色觉、X染色体失活与女性优势”为题的分享,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内森斯曾揭示人类颜色视觉的分子基础,通过基因研究阐明了视网膜发育的机制及其与遗传性眼病的关系。同时,他还探索了基因治疗在视觉系统疾病中的潜力,为视觉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也改变了人类对如何“看”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