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千层底”

发布时间:2024-11-22 15:06  浏览量:4

六师芳草湖农场的商业区里,有各种鞋店,皮鞋、旅游鞋、休闲鞋……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有的鞋店甚至专营布鞋。

这些鞋店里的布鞋,大多采用的是工业化的制作工艺,每双鞋子除了尺码有所不同,其他几乎都是一个模样。只是这些布鞋与记忆中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相比,硬朗中少了一些暖意。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每年一入冬,家里开始烧火墙取暖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翻箱倒柜,将大人和孩子们不能再穿的衣服收集在一起,细心地用剪刀剪成一块块平整的、大小不一的布块。

布块准备好了,她就会拿出那张八仙桌面大小的三合板,在板面上先刷一层面粉做的浆糊,然后将布块严丝合缝地铺在木板上。接下来,刷一层浆糊,再铺上一层布块。就这样,周而复始,一直到厚度合适了,母亲就把三合板靠在火墙边上烘烤。

几天后,三合板上的布块烘干了,母亲把它们轻轻地揭下来,一块散发着麦香的布板就做好了。

那些年,因为家里人多,一块布板远远不够。冬天,我总能看到母亲三天两头打浆糊做布板的身影。

有时,母亲会从衣柜里的一本书里翻出一个个报纸剪的鞋样,不停地比画着。看到我们兄妹的脚又大了一圈,她开始重新做鞋样。

父亲的脚面宽,鞋底就要画得宽点。妹妹的脚丫子修长,就要画得窄点。母亲一边小声嘀咕着,一边找来几张报纸,拿着铅笔比着原来的鞋样开始琢磨,然后不断地更改,直到觉得完全合脚了,才用剪刀剪出鞋底和鞋帮的样子,继续夹进那本书里。

布板做得差不多了,母亲就从书本里拿出鞋样,比在布板上认真地画出一个又一个鞋底的样子,再按照画出的印记,剪出一双双鞋样。

下雪了,母亲还在不停地做布板,画鞋样,剪布板……当家里每个人的单鞋、棉鞋的鞋底样子都剪好了,她把三到四层布板缝在一起,开始纳鞋底。

纳鞋底的线绳比较粗。父亲一有空,就和母亲将细棉线搓成粗线绳。有时我们兄妹几个写完作业,在父亲的带领下,也帮着母亲搓线绳、绕线团。

那时候,团场职工群众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尤其是家庭主妇,无论是在家听广播还是出去串门,走到哪里都要带上纳了一半的鞋底,一边唠嗑,一边用针锥在鞋底上扎洞,再用针将线绳引到另一面。有时针锥用得费劲了,妇女们就把针锥在头上蹭几下,据说这样扎起来能省点劲。

经过千万次的针锥扎孔,穿针引线,一双双饱含着母亲心血的“千层底”鞋底就纳好了。

母亲做鞋帮的时候,家里那台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响,似乎从早到晚就没停过。

单鞋鞋帮制作起来相对简单,只要将几层较为大点的布块用缝纫机缝制在一起就行。男孩子的鞋面上缝的是一层黑色条绒布,女孩子的鞋面上缝的是一层红色条绒布。母亲从书本里翻出用报纸剪的鞋帮样子,比画着剪出鞋帮,再用白色、黑色、红色等布条,将鞋帮的边缘包裹装饰,鞋帮就做好了。

棉鞋鞋帮做起来要烦琐一些,需要往鞋帮夹层里均匀地塞些棉花,还要打上系鞋带的扣眼。待到所有的鞋帮都做好了,母亲就开始将鞋帮和鞋底进行组合。还是用针锥,沿着鞋底和鞋帮的边缘将二者牢牢地缝在一起,一双“千层底”布鞋终于做好了。

回想起来,母亲纳鞋底时,手常常被针扎破,鞋子上就会留下星星点点的血迹。

这就是母亲做的“千层底”,穿在脚上,柔韧又结实,总会给我的双脚提供最贴心的呵护。那细腻的针脚,犹如岁月的诗行,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母亲已年近八旬,做不了“千层底”了。不过家里的旧衣服她还是舍不得扔,做成一双双布面塑料底的拖鞋。有亲戚朋友来家里玩,临走时她总不忘送上几双。我家的鞋柜里就有好几双。(于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