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品牌狂奔,运动鞋制造业却深陷谷底?

发布时间:2024-12-19 17:08  浏览量:2

运动鞋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巨头如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遭遇瓶颈,而新锐品牌如美国的HOKA和瑞士的On昂跑则以超过30%的年增速迅速崛起。

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这种趋势十分明显。HOKA在2025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7%,达到5.71亿美元;On昂跑第三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32.3%,创下历史新高,亚太地区更是实现了79.3%的惊人增长。另一新锐品牌萨洛蒙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截至三季度末已拥有165家门店,年底有望达到200家。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也在这一轮变革中展现出新活力。安踏集团上半年鞋类收入大涨18%,达到146亿元,特步跑步品类销售同比增长25%。相比之下,耐克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表现低迷,营收同比下降10%,净利润下降28%,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减少3%。

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运动鞋代工厂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工厂不得不零利润接单,只为维持工人工资和工厂运转。在中国,一双售价500元的运动鞋,工厂利润可能仅有10元。这种利润断层反映出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性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行业的现状,我们采访了广州鞋类供应链顾问Justin Liang。Justin曾亲历运动鞋从“运动属性”到“日常穿搭”的风潮演变,并在大品牌、独立厂牌和代工厂之间辗转。他从工厂一线视角揭示了三个重要现象:

首先,许多工厂利润微薄,甚至“零利润接单”。Justin透露,许多工厂超过90%的订单来自单一品牌,一旦库存积压或销售下滑,工厂将受到沉重打击。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许多工厂已被迫零利润运转。

其次,运动鞋技术创新陷入停滞。近十年来,运动鞋技术创新大多是渐进式的材料更换和配色变化,突破性产品稀缺。Justin以自己参与的一款耗资百万的“拉链鞋”为例,探讨了创新为何屡屡在市场碰壁。

最后,消费需求“去运动化”,市场趋于多元。居家办公和舒适风潮改变了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人从运动鞋转向拖鞋、居家鞋。运动鞋市场正在经历“去中心化”的分流,再加上国潮品牌不断压低价格,行业正陷入恶性竞争循环。

Justin的观察颠覆了我们从财报与市场数据中得来的直观印象。运动鞋市场看似风光,但制造业已在悬崖边缘。

Justin指出,运动鞋行业的核心趋势与街头风潮密切相关。随着街头文化的兴起,运动鞋和板鞋逐渐成为主力鞋款。然而,运动鞋技术创新有限,大多数所谓创新只是材料或配色的微小变化。一双零售价500元的运动鞋,品牌方成本大约100元,其中代工厂利润仅10元,其余部分被渠道费用、广告费用和品牌运营成本瓜分。

海外市场虽然购买力较高,但国内市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极高,心理价位多在300元以下。这导致品牌方为争夺市场不得不压低售价,进一步压缩代工厂利润空间。

Justin还分享了他在制鞋行业的创新尝试。他曾参与一款意大利品牌ACBC的鞋子项目,这款鞋采用可更换鞋面设计,使用隐形拉链,但由于鞋楦不适合亚洲人脚型,最终市场反响平平。

Justin认为,创新在当下经济形势下尤为艰难。市场不确定性大,创新失败成本高,许多品牌选择保守策略。然而,真正的创新往往能带来巨大收益。例如,耐克的Air气垫和Adidas的Boost中底技术都是革命性创新。

Justin还透露了全球品牌如何挑选和分配代工厂。大品牌通常将最精英的生产线集中在少数几家工厂,确保高端鞋款的质量。而普通大众款则分散在多家工厂生产,质量参差不齐。

Justin还谈到了电商对传统品牌的冲击。以Vans为例,疫情期间Vans直接进入电商领域,几乎摧毁了经销商体系。耐克也因过度依赖电商而重新聘回老CEO。

在品牌选择方面,Justin推荐斯凯奇作为性价比和功能性的平衡之选。斯凯奇以价格实惠、功能出众为特点,在全球市场上攻城掠地,成为动摇耐克市场地位的重要力量之一。

最后,Justin总结道,运动鞋行业的创新空间仍存,但材料和工艺上的突破已越来越难。现代工业流程已发展成熟,难以再有革命性进步。许多鞋厂因无法降本增效而倒闭,未来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