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列岛 | 我的海岛往事(在竹山岛上缝衣服、做鞋子)

发布时间:2024-06-28 17:56  浏览量:17

文、图 | 吕志强

27.在竹山岛上缝衣服、做鞋子

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自己在家做衣服、改衣服是家常便饭的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顺口溜如今已经听不到有人提起了,在那个年代,孩子多的家庭真实存在并且不停上演着。穿旧衣服、带着补丁的衣服,在那个时代,不是丢人的事。

母亲没有上过学,是个勤劳的家庭妇女。她有一双灵巧的手,缝衣服、做鞋子样样精通。来到大竹山岛上,跟随军的阿姨们学会了织毛衣。那时候,我跟哥哥从头到脚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

母亲给我们做衣服时,先让我们站好,用布在身上比量,然后用画粉在布料上划线,裁剪下来,成为一块块不规则的布,然后拼接起来细细地缝,用不了多久,一件新衣服或是裤子就成形了。做棉衣棉裤时看着最好玩,要裁剪两层布,一层大一层小,然后絮棉花、缝边、钉扣子。做好了,要先穿穿试试,不贴合的地方再重新缝制修改,直到全身每一个部位都被厚厚的棉衣无微不至地包裹着,感觉暖和极了。

做鞋子,工序繁多,是最麻烦的。因为做鞋需要“样子”,“样子”是用结实的硬纸张剪出来的。有鞋底的“样子”,也有鞋面和侧面的样子。鞋面和侧面,方言叫鞋帮子或鞋壳(qiao)子。母亲找来一本大大的画报,里面从小到大夹着许多的鞋“样子”,有父亲专属的、母亲专属的,还有我们兄弟俩不停变换跟着脚一起长大的那些鞋“样子”。母亲存的鞋“样子”多,有些新添小孩子的阿姨会来跟母亲借,拿着鞋底“样子”在小孩儿脚上比量,找一张比小脚稍微大一号的,然后配上鞋壳子的样子,就可以开始加工制作鞋子了。

(鞋样子的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的鞋子需要先纳鞋底,做鞋底的布要用许多层,鞋面鞋帮用布的层数少一些。这个工序特别麻烦,首先要准备一张大木板,熬好浆糊,把一层布贴在木板上,涂匀浆糊,然后再贴一层布,重复贴好,再把每一层布中间的气泡全部擀出来,使多层布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放在太阳下,等待晾干。晾干后,鞋样子就派上了用场,比着轮廓画出来,一个一个鞋底、鞋面出现在平整的布面上。裁剪下来,等待它们的下一次登场。

纳鞋底时,像老电影里演得一模一样,母亲跟几个阿姨在屋山头或者树荫里坐着,一人一个小马扎,一人一对鞋底。顶针、麻线是标配,一针一针纳下去,再拔上来,看着好费力气。纳鞋底是个功夫活,纳得太松了,容易鞋底分层,见水就坏;纳得太紧了,鞋底很硬,没有韧性,脚穿上去不舒服。针脚的密度也有讲究,耐磨的部位会特意多纳一些针脚。

(纳好的鞋底)

纳好了鞋底,拿起提前剪下的鞋面鞋帮,缝制在鞋底上,一边一个小开口,缝上宽松紧带,一双漂亮的布鞋就诞生了。棉鞋制作的工序更麻烦,需要絮棉花,鞋面要使用条绒厚布,冬日里又挡风又结实又暖和。

穿上新鞋的第一天,走路会表现得不太自然,感觉所有人都会盯着自己的新鞋子看。这时有人发现了,喊道“你穿了新鞋”,然后会过来几个小伙伴儿围观,羡慕赞叹一番。有时天公不作美,看着是好天气,回家时下雨了,这新鞋子才穿了不几天,担心把它弄脏,这回家路走得心惊胆战,努力挑干净地方走,也难免会溅满泥点。既心疼又无奈,只能等天气好了再把它刷洗干净。布鞋见了水,里面的一部分浆糊就随水流逝了,本来挺括的鞋面塌了下来。晒干后,鞋面高低不平,穿进去,慢慢平展开,新鞋的精气神已经荡然无存。

(手工新布鞋,图片来自网络)

岛上的冬天,风大雪多,崭新的棉鞋,难逃践踏雪地后的湿透污损。有时玩得高兴,雪水浸透了棉鞋,连袜子也弄湿了,回家后,需要把棉鞋放在炉台上烤。讲卫生的孩子,鞋子味道还好,不讲卫生的,这一屋子的味道就得让人强忍着了。烤过的鞋子,第二天早上从热热的炉台取下来,一上脚,这温暖的感觉,迅速传遍全身。

有时会用一块胶皮,剪成鞋底的样子,用小鞋钉把胶皮钉在鞋底。这种鞋,防水,跑起来时发出啪啪的声响,格外神气。胶皮也怕磨,快磨破的时候,鞋钉会脱落,一端连在鞋底,另一端逐渐剥离,跟着脚的起落,啪嗒啪嗒甩动。这时,其他小朋友起哄:“鞋子长舌头了,鞋子长尾巴了。”被起哄的人一气之下,抬脚撕下来,把破胶皮扔掉,又恢复成朴素的样子。

现在脚上的大皮鞋咔咔响,运动鞋也穿高弹、空气底的,那种穿着新鞋怕人看不见的心情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写于2022年3月,改于2024年6月

作者简介:吕志强,1975年9月26日出生,山东淄博桓台人。年幼时随军在长岛县大竹山岛生活,1984年回到桓台。1997年入职桓台新华书店工作至今。2014年,撰写的长篇散文《我的桓台我的家》被评为“桓台县更名100周年征文大赛”特等奖。2022年,撰写的《一段乌河四十年》被“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收录。

壹点号海岛寻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