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到底是为啥?看完就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5-03-22 12:49 浏览量:7
声明:本文依据农谚解读,纯属个人观点,故事情节虚构,无不良引导,仅供参考。
老百姓过日子呗,谁能没遇到手头紧的时候呢?
在农村,借东西这事儿,不懂的人觉得借个东西嘛,这不挺简单,其实里面的讲究可不少呢!
都说咱庄稼人最实在,可再实在的人也架不住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老祖宗早把人性看透了,这不,留下四句老话!
诸位,今儿咱就蹲地头儿上唠唠,保准您看完能少栽几个跟头!
米在以前啊,可是能够救命的玩意儿。
以前庄稼产量低,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谁家要是揭不开锅了,借他半袋米能救他的命。
这可是积德的好事儿,也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柴火呢?漫山遍野都是,上山弯个腰的功夫就能捡上一捆。
去年村里王寡妇跟邻居借柴火,邻居指着后山说:“你腿脚利索得很,自己砍去!”
后来王寡妇背地里还因为这事骂邻居“抠门”,结果秋收时邻居家收割机坏了,王寡妇抄着镰刀就去帮忙——为啥?就因为邻居春天借过他两斗玉米种!
您瞅瞅,借米能换人情,借柴只会养懒汉。
现在村里人慢慢都学精了,借米都开始按斤算利息,但是你说你想借点柴火?门儿都没有!!
古人认为:衣服为“面子”,鞋为“里子”。
在旧社会衣服被视为可借的物品,衣裳破了能缝缝补补,找点破布头子拼拼照样穿。
“借衣遮体”在当时是常有的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借出去的“面子”,借衣也是维护他人的尊严。
鞋子在古代象征“根基”,鞋底磨穿了就相当于根基磨穿了,所以鞋在旧社会,是不能外借的。
如今聪明人遇到借鞋穿的都这么干:给他掏三十块钱:“大兄弟,供销社新到的解放鞋,我送你一双!”既全了面子,又绝了后患,嘿嘿!!
庄稼人攒点钱比种金子还难!
记得老王家去年种西瓜,眼瞅着行情好想扩种十亩,差两万块钱本钱。
媳妇劝他找邻居借,老王烟袋锅子一磕对媳妇说:你个妇道人家懂个啥,你借他两万,秋后还钱时,他敢要你两万五信不信?
果然,老王硬是忍到西瓜卖了第一茬后才扩种补种,虽然少赚了点,可腰杆子挺得直!
亲兄弟都能为五百块钱翻脸。再说别人借出去的钱,可能耽误自家买化肥、修农机。
隔壁村做农村电商的小李在这方面可是个狠人!
去年因为种植果树新品种,他借了邻居三万应急,后来靠倒抖音带货赚了钱,愣是提前半年砸开了老婆的小金库,拎着现金上门还钱。
用他的话说:钱在兜里烫得慌,早还早心静!
结果去年他要扩大规模时,全村人都主动凑钱帮他,为啥?信誉比金贵!
“借米是试金石,还米是照妖镜;忍字头上一把刀,狠字底下见人心!
及时还钱的主儿,遇事能借到钱的概率翻三倍!
这些老话看着土,细琢磨全是古人智慧。
借米借的是良心,借柴借的是贪心;
借衣借的是体面,借鞋借的是麻烦;
借钱借的是信任,讨债讨的是脸皮。
下回再有人来借东西,您就笑眯眯递上纸笔:“按老祖宗的规矩,咱先签个字?”——这话一出,真急需的人不会怂,想坑人的立马溜!
您身边还有哪些谚语,欢迎评论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