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书记”杨汝岱与黑龙滩的岁月华章
发布时间:2025-02-16 00:34 浏览量:5
在四川仁寿的广袤土地上,有一湾碧波荡漾的湖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它就是黑龙滩。而在黑龙滩的建设史上,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他就是杨汝岱。
杨汝岱在修建黑龙滩动员大会上作报告
杨汝岱,1926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在“文革”前,他就担任着仁寿县委书记这一重要职务,为仁寿的发展默默耕耘。然而,“文革”初期的风暴将他卷入了漩涡,他被打成“走资派”而靠边站,那段日子里,他心中虽有无奈与困惑,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从未熄灭。
1970年4月22日,对于杨汝岱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经省革委批准,他出任仁寿县革委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命运似乎有着奇妙的安排,就在这个月,黑龙滩水利工程获批,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时代的召唤下即将拉开帷幕。
杨汝岱(中)同县党政军领导向大会发出“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号召
同年5月20日,黑龙滩指挥部成立。在历史的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文件底稿,它出自县革委常委荣昌君之手,而最终由杨汝岱签发,这是组建黑龙滩指挥部的文件,它仿佛是一份使命的契约,将杨汝岱与黑龙滩紧紧地绑在了一起。5月28日至29日,杨汝岱主持召开了黑龙滩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那是一场意义非凡的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全体指挥部成员、县革委生产指挥组、农林水电、商业财政和粮食银行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县革委领导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兴建黑龙滩水库工程的意义、组织领导、工程安排、投资投劳、物资供应、占地拆迁和移民安置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汇聚,最终形成了会议“纪要”,县革委以(70)仁革第237号文件,批转各区、社。从这两个文件开始,杨汝岱就如同一位领航者,正式开启了他在黑龙滩工程中的组织和领导之旅,从1970年直至1977年3月,黑龙滩水利建设主体工程即将结束,他才离开仁寿。
杨汝岱(中)等县领导在黑龙滩指挥部
据熊吉慎同志回忆,1971年6月崔二奎调离仁寿后,杨汝岱接任县革委会主任、同年12月党代会上,再次当选县委书记。在他主政县委工作期间,把黑龙滩水库的修建纳入了县委的重要议程,就如同一条主线,贯穿在他的工作与思考中。他经常组织开会研究,每一次会议都是对工程的一次深入探讨,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黑龙滩的未来。
当时,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张国华同志下达了黑龙滩水库要“一年建成,两年扫尾,明年蓄水,后年受益”的指示。为了贯彻这一指示,为了让黑龙滩早日造福仁寿人民,杨汝岱和县委班子全力以赴。1971年4月,在原有的27000人常年施工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人员至35000多人。从1971年到1977年的冬春农闲季节,全县组织十万仁寿儿女奋战在开挖渠道的工地上。
人山人海开挖渠道的场景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要做到修渠、生产两不误,谈何容易?但杨汝岱和县委做到了科学决策,合理安排。他们深知农业是仁寿的根本,不能因为修渠而耽误了生产。于是,在抓好农业稳产增产的同时,利用冬春的农闲时节,组织大规模的突击施工。在主干渠的开挖工作中,杨汝岱不是停留在办公室指挥,而是同县委主要领导文富春、刘炳衡等亲临第一线。工地上,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杨汝岱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与水利战士(民工)们并肩作战。他认真地督促检查工程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严格把控质量,绝不让工程有丝毫的马虎;他关心着安全工作,时刻把水利战士的生命放在心上。遇到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帮助解决。在他的带领下,黑龙滩工程顺利实现了省委提出的边建设边受益的目标,那流淌的渠水,仿佛是他和建设者们的汗水与心血汇聚而成。
桥儿河渡槽垮塌,杨汝岱带领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善后事宜
1972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黑龙滩工地——桥儿河渡槽垮塌,27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消息传来,杨汝岱的心被重重地揪了起来。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那一片狼藉的场景让他心痛不已。但他没有丝毫的慌乱,立即投入到指挥救援中。他组织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焦急与关切。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里,他没有合过眼,一直坚守现场,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工作。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也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坚守着,因为他知道,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他不能倒下。
在库渠移民安置最困难的时候,杨汝岱又一次深入到群众中。他带领着区社干部,一家一家地走访移民。每到一户,他都耐心地倾听移民的诉求,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帮助解决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在他的指挥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仅用40天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那一个个搬离故土的家庭,在杨汝岱的关怀下,虽然有着不舍,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杨汝岱同驻军领导一道深入撤迁户做动员工作
在黑龙滩水利工程建设的日日夜夜,杨汝岱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建设者的心中。他除抓全县日常工作外,还经常穿梭在各个工地,检查指导工作,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同指战员们一起研究探讨,寻找解决办法。他就像一位亲切的兄长,关心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由于他的这一亲民爱民形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1975年夏天,四川省委原书记到仁寿检查工作,来到县委找杨汝岱,工作人员告诉他,杨书记一早就到工地上去了。省委书记驱车来到工地,面对众多忙碌的身影,竟分不清谁是杨汝岱。经打听一位水利战士,那位青年人用手指了指前方不远处,正同一群石工交谈的人说:“那个戴草帽,穿草鞋的就是杨书记。”省委书记望着那个身影,投去了赞誉的目光。在杨汝岱身上,体现着一种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那顶草帽、那双草鞋,就是他与黑龙滩、与仁寿人民紧密相连的象征。
水利战士为省委书记指辨杨汝岱
在黑龙滩建设的过程中,杨汝岱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资金的短缺、物资的匮乏、技术的难题、人员的调配,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大山,横亘在工程前进的道路上。但他从未退缩,他带领仁寿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用双手和汗水,一点一点地搬走这些大山。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用肩挑背扛,土法上马;没有足够的资金,他们就勤俭节约,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他的带领下,指战员们热情高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开闸放水,沿渠群众欢天喜地
杨汝岱深知,黑龙滩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仁寿人民的希望工程。它关系着仁寿的发展,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所以,他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在大坝建设中,他曾多次亲临现场指挥协调;在渠道开挖中,他关注着每一段渠道的开挖,保证水流能够顺利地灌溉到每一片农田。他就像一位细心的工匠,精心雕琢着黑龙滩这一伟大的作品。
有了黑龙滩,旧貌换新颜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龙滩工程逐渐接近尾声。看着那雄伟的大坝、纵横交错的渠道,以及那波光粼粼的湖水,杨汝岱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是他和仁寿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是大家用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1977年3月,当他调离仁寿到乐山地委、四川省委和中央工作时,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黑龙滩上,那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眷恋。他知道,他的一部分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这里,留在了黑龙滩的每一寸土地上,留在了仁寿人民的心中。
如今,黑龙滩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它滋润着仁寿的大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仁寿儿女。每当人们看到那清澈的湖水,看到那肥沃的农田,都会想起当年的建设者们,想起那位“草鞋书记”杨汝岱。他的功绩,如同黑龙滩的湖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干涸。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仁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到中央工作后,杨汝岱回四川在黑龙滩纪念碑前与仁寿籍市县领导合影
在仁寿的历史长河中,杨汝岱与黑龙滩的故事,是一段最为动人的篇章。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奋斗与拼搏,见证了一位领导者的担当与奉献。那顶草帽、那双草鞋,以及那片碧波荡漾的黑龙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记住杨汝岱,记住他为黑龙滩所做出的一切,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那是仁寿的骄傲,是四川的骄傲,更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