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女鞋百丽,分拆出了滔搏,自己却没法上市?
发布时间:2025-03-27 07:30 浏览量:5
百丽的创始人邓耀出生于1934年,从制鞋学徒一直到开了自己的鞋店。
1981年,邓耀在香港创立了丽华鞋业。
1987年,在深圳租借了蛇口招商局的土地,创立了百丽鞋厂。
1991年,百丽鞋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成立。
百丽鞋业的第一位总经理盛百椒,其原本在蛇口招商局负责招商工作,因与邓耀结识,1991年百丽鞋业成立时,辞去了公职顺势了加入百丽。
1999年,开启“区域经销+百货零售”的模式,百丽负责生产鞋履,分销商负责分销,使得百丽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高。
从业务来看,百丽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以百丽为首的自营鞋类业务,另一条是代理的阿迪、耐克等国外运动品牌业务,也就是滔搏(后来滔搏还建了电竞俱乐部,活跃在LPL和KPL)。
1998年创立思加图、2003年创立他她品牌等等2003 年收购天美意品牌到了2006年底,除了百丽蝉联女鞋销售第一以外,天美意、思加图、他她品牌分别位列第4、第8 和第10。
代理业务:
2000 年,百丽开始区域性代理耐克2002 年,百丽获得耐克全国代理权以及美国著名牛仔品牌Levi’s(李维斯)代理经营权2003、2004 年开始代理新百伦(New Balance)和阿迪达斯截至2006 年,百丽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国际运动品牌在中国最大的零售商。
百丽于2007 年5 月在港交所上市,发行市值为510 亿港元,是当时鞋类公司市值第一大股。从此之后百丽业绩开始飞速上涨。
有了融资的资金支持,百丽开始快速扩张门店,公司总门店数从2007 年3732家飙升至2012 年14950家。
2013 年2 月20 日,公司股价达15.2 港元,市值达到1548 亿港元顶峰。
多品牌规模优势明显。2012 年,百丽旗下品牌在中国女鞋市场市占率排名前十中占有5席,百丽、他她、天美意、思加图、百思图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公司整体市占率达12.9%,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鞋类业务收入自2014年起达到顶峰之后,2015、2016 年出现下滑,进入瓶颈期。
公司总体业绩并没有随着鞋类业务的下滑而下滑,是因为代理业务依然在稳健增长。2013 至2016 年收入同比增速保持在15%以上,但无法挽回公司整体业绩。
百丽衰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错过电商红利,线下门店成为拖累:
早在2009年11月,百丽就成立了“淘秀网”,试水垂直类电商,随后又在2011年设立了B2C平台“优购网”。由于搭建电商平台需要较大的人力、技术、基础设施投入,管理层仅将电商定位为“尾货平台”,经营业绩也较为惨淡。
由于过度依赖百货等线下渠道,随着百货的衰落以及电商快速崛起的冲击,其核心优势被瞬间瓦解,公司庞大的渠道规模成了一把双刃剑。
2.市场环境恶化,产品没有竞争力:
从2014 年开始,鞋类产品销售已出现负增长,而市场仍在继续以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速持续开店,因此在 2015 年时,市场经历大规模关店,鞋类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减价。
百丽定位中端,为了维持收入,于是价格约卖越贵。但由于公司自身设计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体验。随着产品长时间没有突破,性价比低再加上外来海外品牌强势侵市,致使公司原有消费群体被进一步分流。
眼看着公司业绩的颓势无法挽回之后,百丽国际的股价一路下跌,最低跌至了5.26元/股。高瓴资本、鼎晖投资以及百丽国际的执行董事组成的财团提出了私有化建议。邓耀和盛百椒 “老人”也认清了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们了,选择弃股套现离场。
65岁高龄的CEO盛百椒也坦然表露出在公司业务转型上的有心无力:“自己不会开电脑,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变化没做出很好的预判,没找到转型路径,主要责任在我。”
2017年4月,百丽国际私有化退市。收购价为6.3港元/股,总价为531亿港元。这一价格相对停牌前9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4.91港元溢价28.38%。私有化完成后,高瓴资本集团持有公司股份的56.81%,鼎晖投资持有12.06%,管理层共计持有31.13%。
与此同时,“钦定”的新一代接班人CEO盛放、非执行董事于武在高瓴资本的帮助下,开始掌管百丽鞋业。其中盛放是盛百椒的侄子。
盛放
为了回本,高瓴资本开始对百丽的业务进行改造。数字化是高瓴资本带来的最大改变,高瓴合伙人李良,作为百丽数字化转型的牵头人,投入了超过120名专业的数字化投后赋能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到百丽的日常运营中。使得百丽能够动态地洞察顾客的偏好,进而实现精准营销和库存优化。
收购后,公司股权架构也做出了系列调整,高瓴资本让出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第一大股东智者创业持股 46.36%,是公司高管及百丽国际前高管的持股平台(包括盛放、于武);
第二大股东 Hillhouse HHBH 持股 44.48%,最终控制方为高瓴资本;
第三大股东 SCBL 持股 9.16%,最终控制方为鼎晖投资。
随后,百丽国际的业务也被分为了两部分:滔搏体育和百丽时尚。
1、滔搏体育
百丽原本的运动品牌代理业务作为优质资产,很快就被分拆上了市。
2019年10月10日,百丽旗下运动业务版块滔博国际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开盘当日股价9.14元,成交2.46亿股,总股本62.01亿元,总市值566.79亿元。
2021 年成为了滔搏体育发展的分水岭,新疆棉事件后耐克、阿迪中华区发展受阻,公司营收和业绩表现受到拖累。
于是滔搏体育扩充品牌矩阵,相继与李宁、HOKA、凯乐石等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维持住了营业收入。
为了打响知名度,还在2017年建立了电子竞技俱乐部(即滔搏电子竞技俱乐部),获得了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和王者荣耀职业联赛(“KPL”)的永久席位。
2、百丽时尚
退市后,为了保证市场规模,百丽时尚不断收购鞋服品牌完善布局。
2018年,百丽时尚收购轻奢女鞋品牌73Hours,在2019年拿下美国运动品牌Champion在中国的代理权。百丽时尚目前已有20个自有品牌及合作品牌。
2022年,改造完成的百丽国际重新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2年零售额计,百丽时尚以12.3%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时尚鞋履市场第一。
与此同时2021年,百丽时尚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超25%。百丽时尚的线下门店则进一步收缩,从退市前的2.08万家缩减至9153家。门店选址也从百货商场转移到购物中心、奥特莱奥斯渠道。
但此次并没有上市成功,2024年3月百丽国际再次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而在2015 年和 2016 年,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营收分别为 211 亿元和 190 亿元。公司整体规模并没有提升太大,只是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2023年百丽国际的业绩出现下滑,净利润接近腰斩,但市场占有率依然是以12.3%位居中国时尚鞋履市场第一。
而这次递交招股说明书同样没有成功,核心原因可能在于百丽时尚高昂的负债。百丽时尚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此次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之一就是偿还公司银行借款。
2017年,百丽国际私有化的对价为531亿港元,这其中包括从美国银行贷来的280亿港元的债务融资。
在这期间,公司赚取的利润,几乎全被大股东以派息的方式吃干抹净。可以说,公司这些年,基本上是靠借外债来维持业务的资金运转。
按照招股书的说法,为了偿还2017年私有化产生的债务,百丽时尚2020财年-2023财年及截止2023年11月30日,百丽时尚分别派息70亿元、42.28亿元、20亿元、20亿元及20亿元。派息合计高达172.28亿元。
这也导致百丽时尚2020财年-2023财年及截止2023年11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达77.45%、84.64%及83.87%,维持在较高水平。
虽然通过分拆运动板块和电商转型暂时保住了百丽的业务,但高达83%的资产负债率和持续的大额派息,正将这家老牌企业推向钢丝绳——转型需要持续投入,而资本渴求即刻回报。当实体经济的"长跑基因"遭遇金融资本的"短跑逻辑",百丽应该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