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花:“走30里山路只为打一场歌”
发布时间:2024-10-30 21:33 浏览量:3
“小时候家里困难,穿着双破布鞋跟着大人去打歌,有时需要走二三十里的山路,但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心里还特别开心。”谈起与打歌结缘,现年51岁的张学花感慨万分。
山歌小调动人心弦,彝家踏歌步步传情。深秋时节的巍山县牛街乡瓦葫芦河清流潺潺,彝族打歌能手张学花的家就在河畔青山苍翠、瓜果飘香的直捷村石房河三社。
“在我们彝族地区,打歌就如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张学花说,石房河三社是一个有62户211人的小山村,每当逢年过节朝山赶庙会、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四山八岭的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围成圈,通宵达旦踏跳打歌。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彝族打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舞蹈,也是巍山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从未到学校接受过专业的歌舞培训,所有的打歌唱调完全靠的是长辈的口传心授。” 张学花说。
“打歌全凭着自己的爱好,对于后来打歌‘打’到各种舞台上,还用来养家糊口,想都没想到过。”张学花的话语里满是骄傲。张学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喜欢打歌,她八九岁就经常跟着母亲字绍香去打歌,徒步去过老黑棚、布度、向阳村等,离家最远的村子有近30里的距离,有时还要举着火把连夜赶路。
平日里栽果树、种庄稼、养猪……离开了打歌场,张学花也和普通的村民没什么两样。但一提起打歌,她的眼睛立即变得炯炯有神起来:“八九岁就学会跳前三步后三步、半翻全翻、三步颠等,后来我又拜了巍山彝族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茶玉堂为师,努力学习打歌技巧。”十五六岁时,张学花就已是牛街乡远近闻名的打歌唱调能手。
2023年11月15日,张学花(后排右二)和村里打歌队部分队员合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石房河三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 年,张学花在周边村落选拔3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龙凤打歌队,经常到附近村寨的各种客事上表演彝族打歌,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无论是村里办喜事,还是商业演出、景区景点表演,大家都喜欢邀请我们去,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谈到如今的生活,张学花笑了。
据了解,近年来巍山县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专项资金,制定项目保护实施规划,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项目的社会化传承性保护,民间打歌热潮与日俱增,全县10个乡镇近百支打歌队活跃在民间,共有国家、省、州、县级打歌代表性传承人34人,已举办了全县范围的彝族打歌比赛四次。
“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穿不愁了,大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传承打歌也就是传承一种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 张学花说,近年来她经常受邀到五印乡中心幼儿园、牛街中学、白池小学传授打歌技艺,并培育了张莉沙、字向艳等一大批打歌新秀。2024 年 3 月,她还参加首届“大理·巍山巍宝山二月八赛歌会”,获日冠军。
歌声不断,步履不停。目前,张学花已申报了巍山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希望更多人踏歌而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来源丨巍山微视
核稿丨田峥嵘 李菊荣 余周梅
终审丨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