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办传奇丨勃肯斯托克:德王的御用制鞋匠,如今伯纳德的吸金石
发布时间:2024-10-23 17:17 浏览量:1
在70年代,嬉皮士文化盛行,勃肯鞋(Birkenstock)随之成为这一潮流的标志性单品。如果时光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勃肯鞋在国内迅速走红,无论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还是充满活力的校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风潮逐渐退去,勃肯鞋也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图源 Birkenstock官网
现如今,勃肯鞋在国内再次掀起了热潮。不仅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成为众多时尚达人试穿搭配的热门单品,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日常通勤的鞋履选择。
据悉,勃肯鞋之名,源自德国一个享有盛誉的鞋匠家族——Birkenstock。本文,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个家族企业的历程与传奇故事。
创始人成为御用制鞋匠,后代创新能力强
在德国朗根-伯格海姆的教堂档案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位被标注为“臣民和鞋匠”的人物,他就是Johannes Birkenstock(约翰内丝·勃肯斯托克)。
十八世纪中期,德国乡村的生活条件颇为艰苦,居民们往往囊中羞涩,只能负担得起一双鞋。这双鞋必须兼顾实用性与耐用性,以应对日常的劳作和长途跋涉。当地的鞋匠们会负责这双鞋的多年修补,而在更为贫困的社区,鞋子甚至会成为家族间传承的宝贵物品。
而勃肯斯托克兄弟,就是在朗根-伯格海姆为居民制鞋的鞋匠。
兄弟二人亲自加工皮革,精心将其安装到鞋楦上,并将鞋垫与鞋底巧妙连接,制作出一双又一双精美而耐用的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制作的鞋子因卓越的工艺和舒适度,甚至传到了王宫,赢得了德王和大臣们的青睐,成为御用之选。
1776年,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将他的作品《汉斯·萨克森诗人》特别献给了勃肯斯托克兄弟,以此表达对他们精湛制鞋工艺的深深敬意。
勃肯斯托克家族的制鞋技艺,也随之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宝贵遗产。
1873年,约翰内丝的曾孙康拉德在鞋履制造领域忽然萌生出了新的想法,他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人体解剖学原理的鞋楦。
到了1913年,康拉德进一步创新,研制出了一种由软木和乳胶等材料混合而成的新型鞋垫结构,并将其产品注册为“Fußbett”(意为“脚床”)。到了1925年,这种鞋垫因其卓越的舒适性和支撑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出售鞋垫所获得的丰厚资金,也促使家族在德国弗里德贝格建立了一家专门的工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卡尔(Carl)继承了父亲康拉德的创新精神,并对这些想法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1936年,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并为其申请了专利——“理想鞋”。这款手工制作的鞋类产品,其核心理念是让人的行走方式回归自然,为穿着者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
1954年,卡尔之子佧尔(Karl)满怀热忱地加入了家族企业,并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之中。正是他,提出了鞋垫标准化的创新想法,这标志着软木乳胶鞋床的诞生,为制鞋业带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Birkenstock 1970年代的广告片
1973年11月,对勃肯斯托克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佧尔设计的新款鞋履,采用合成“运动服”材质的鞋面,并衬以真皮,提供经典黑色或纯净白色两种选择。
在随后的四十年间,这款鞋型衍生出了数百种不同变体,销量达到数百万双,成为了勃肯斯托克品牌中的一款标志性畅销产品。这种设计出现在著名时尚杂志的页面上,以及众多国际和跨代名人的脚上。粉丝包括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朱莉娅·罗伯茨、查理兹·塞隆等名人。
绝不压榨打工人,家族企业权力首次移交外人
在70年代,众多行业纷纷将生产线迁移至海外,以寻求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勃肯斯托克却坚守本心,逆流而动,选择维持其在德国的生产基地。
随着1990年代初柏林墙的倒塌,德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片重新统一的土地上,勃肯斯托克家族迅速把握机遇,将业务拓展至东部各州,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Kate Moss 在《The Face》杂志中穿着Birkenstock
直到现在,勃肯斯托克依旧恪守其品牌精神,不为追求低成本劳动力而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地方。这种原则,构成了其企业文化的核心。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已成为这家家族企业持续成长和壮大的重要基石。
到了2010年,勃肯斯托克迎来了历史上首次管理权的交接,这次交接标志着勃肯斯托克家族对公司控制权的首次外放。公司迎来了两位资深经理人Markus Bensberg和Oliver Reichert的加盟,勃肯斯托克集团也正式宣布成立并开始发展。
2021年底,联合首席执行官Markus Bensberg选择退出日常管理,将公司的领导权完全交给了Oliver Reichert,由他担任勃肯斯托克的唯一首席执行官。
家族“铁鞋”终开花,注重亚太市场
得益于数个世纪的技术沉淀和历史传承,加之在电影《芭比》中的商业客串,在英美地区,勃肯斯托克的在线搜索量分别增加了518%和346%,搜索量的提升也带来了销量大涨。
据勃肯斯托克招股书透露,2014财年该品牌的营收为2.92亿欧元(约合22.15亿人民币),而到了2022财年,其营收业绩翻了两番,达到了12.43亿欧元(约合94.3亿人民币)。在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的三个季度内,勃肯斯托克的营收业绩更是达到了11.71亿欧元(约合90.3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3%,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2财年全年营收的94.2%。
在净利润方面,勃肯斯托克在2021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五个月期间遭遇了0.17亿欧元(约合1.31亿人民币)的净亏损。然而,进入2022财年(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勃肯斯托克成功扭转了局面,实现了1.87亿欧元(约合14.19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勃肯斯托克收入的显著增长与亚太市场的强劲表现息息相关。根据招股书数据,在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的九个月期间,勃肯斯托克在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的营收分别达到了6.17亿欧元、3.86亿欧元和1.1亿欧元。其中,亚太地区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营收同比增长了32%。
目前,勃肯斯托克对亚太市场给予了高度重视,其官网信息显示,公司计划与新股东合作,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实现进一步的增长。
趁着市场营收双双增长的强劲势头,勃肯斯托克于2022年底宣布,将在纽交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被家办收购,如今身价翻两番
美东时间2023年10月11日,勃肯斯托克正式登陆纽交所,其公开募股定价为每股46美元,位于发行区间44美元到49美元的中端位置,共募集资金约14.86亿美元,按照发行价计算,其市值达到了86亿美元。
作为一家老派家族企业,家族办公室也存在于勃肯斯托克的商业轨迹中,可惜并不是自己家的。
据了解,早在2021年4月,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L Catterton就收购了勃肯斯托克近70%的股份,成为其新主人。当时,勃肯斯托克的估值约为40亿欧元,折合约42.8亿美元。
此前,根据公开资料,勃肯斯托克未曾接受过任何外部资金注入。2021年4月的交易标志着勃肯斯托克历史上首次将控股权出售给私募基金,这笔投资也证明了L Catterton基金的独到眼光。
业内人士透露消息称,此次投资的主导方L Catterton,实际上是由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尔诺的家族控股公司Groupe Arnault所设立的。
伯纳德·阿尔诺也曾表示,不仅要通过家族办公室的基金对勃肯斯托克进行投资,还要在勃肯斯托克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进一步购入价值3.25亿美元的股票。在购入成功后,他打算安排一个儿子进入勃肯斯托克的董事会。
随着勃肯斯托克的成功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翻了近两倍。这笔交易无疑让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赚得盆满钵满。
L Catterton基金也在盘点中坦言,这次收购既能帮勃肯斯托克实现全球扩张目标又能提供更多品牌赋能的合作伙伴。从披露信息可知,此次发行完成之后, L Catterton将继续控股公司。
如今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通过不同渠道对奢侈品品牌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确实令人瞩目。对此,专业人士曾评论说,对于那些拥有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的客户,家族办公室可以考虑更多地投资于那些“百年老字号”的奢侈品牌。这样的投资不仅是一种理财手段,更能满足富豪们的个人品味和爱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