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演员曾与200名男性有染,1947年遇害被抛尸荒野,500人自首

发布时间:2024-11-18 18:17  浏览量:1

1947年1月15日清晨,洛杉矶39街的草地上,一位年轻母亲牵着三岁的女儿,像往常一样出门取鞋。

突然,她停住了脚步,目光落在不远处地面上一片惨白的物体上。

起初,她以为那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体石膏模型,但当她走近时,震惊的事实映入眼帘——那是一具被肢解的女性尸体。

她的死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是谁以如此残忍的手段夺走了她的生命?

1940年,伊丽莎白·肖特被送到迈阿密,结束了她在学校的生活。

辍学后,她很快开始在一家酒店做服务生,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她凭借甜美的外貌和吸引人的谈吐,在客人和同事中迅速引人注目。

16岁的肖特想要嫁给一名军人,特别是空军。

同时,她也渴望成为一名演艺明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实现更高的社会地位。

肖特很快成为军人圈中的一个熟悉面孔。

无论是在咖啡馆还是酒吧,她总是被几名军人围绕着,他们为她点饮料,聊一些日常琐事或者军旅趣闻。

有些军人对她的兴趣逐渐加深,有的甚至向她表达爱慕之意。

但这些关系通常并不长久,有时候因为误会,有时候是因为她与其他军人的关系引发了矛盾。

她的父亲对这些事情极为不满。他早年就抛弃了家庭,现在虽和肖特有一定联系,但对她的生活方式充满批评。

父亲的信件中提到过对她混迹军营的不满,指责她的行为有损家族的名誉。

她们的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父女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

1945年年底,肖特的生活似乎迎来了一些安定。

她与一名叫马特·戈登的飞行员确定了恋爱关系。

戈登是个沉稳而有抱负的年轻人,他在空军服役,对肖特十分关心。

他们通过信件保持联系,戈登还经常寄一些小礼物给她。

不久后,戈登被派驻海外。他们之间的通信频率变少,但感情依然持续。

肖特曾告诉身边的朋友,她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戈登的妻子。

然而,1946年的一个下午,她收到了一封戈登母亲发来的电报。

电报的内容简短却令人痛心,戈登因飞机坠毁意外死亡。

没了男人只追求事业,到达好莱坞后,肖特每天都会出现在那些她认为“重要”的地方,她的活动范围集中在星光大道、影院外的广场以及一些咖啡馆门口。

她带着自己仅有的几套衣服,不论是天气好还是坏,她都会尽量穿得得体又时髦。

她手上拿着一份简单的简历,偶尔也带着一些自拍照片,她会毫不犹豫地递给路过的任何一个看起来可能是“星探”的人。

虽然她希望能有机会出现在镜头前,但她的经济状况远远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梦想。

她租住的房间狭小而阴暗,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房东是一个年纪稍大的女人,对肖特的租金拖欠颇有怨言。

每次她晚交租金,房东都会敲门提醒,而肖特只好用甜言蜜语或者临时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应付过去,一直到被赶出去。

在洛杉矶的几个夜晚,当寒风刺骨而她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旅馆房间时,肖特曾经不得不求助于那些在酒吧或咖啡馆遇到的男性。

她的处境有时会迫使她向卖淫妥协,尽管这种方式并非她的首选,但在绝望中,这成了她唯一可行的手段来赚取一些急需的现金。

她的饮食状况也很不稳定,有时候会靠着几个男人一起吃饭解决一天的温饱。

她特别喜欢去一些廉价的餐厅,那些地方会有军人、电影行业的工作人员聚集,或许还能遇到愿意为她买单的人。

她曾经和一位年长的导演见过几次面,那位导演为她买了一条她很喜欢的裙子,但当她发现这位导演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有权力时,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自16岁起,伊丽莎白·安·肖特就开始模仿她崇拜的电影明星迪安娜,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形象。

她几乎全身上下都穿着黑色:从内衣、内裤到外套、裙子,连丝袜和鞋子也不例外。她甚至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了深沉的黑色,并常佩戴一些黑色的廉价戒指,全力打造出一个冷艳而神秘的形象。

由于这种全黑的装束和她的鲜明个性,人们给她起了一个绰号——“黑色大丽花”。

悲剧前的最后日子

1947年1月,伊丽莎白·肖特寄出了一封信,信中简短地提到自己准备去芝加哥,希望在那里尝试成为一名时装模特。

这封信寄给了一位曾经认识的朋友,据说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似乎多了几分笃定。

几天后,她搭上了一辆开往洛杉矶的巴士,准备最后完成一些琐事再去芝加哥。在这些日子里,她与一名叫罗伯特·曼利的男子有了交集。

曼利是一位推销员,外表普通,但性格随和。

那段时间,他在洛杉矶出差,偶然间与肖特相识。

1月9日,曼利答应开车送她到长途汽车站。当天,肖特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手里提着她常用的行李箱,显得心情不错。

曼利回忆起,当他开车到达她住处时,肖特已经在门口等着。

路上,两人并没有太多的谈话,偶尔曼利会问一些关于她旅行计划的问题,而肖特则回答得简短且含糊。

当他们到达汽车站时,肖特从后座拿起了自己的小包,用一种带着笑意的语气和曼利道别。她的行李则寄存在了车站,因为她打算稍后再处理这些物品。

几天后,也就是1月15日上午,一位名叫贝蒂·勃辛格的家庭主妇带着自己的3岁女儿出门,她们途经洛杉矶39街的一片空地时,发现地上似乎有一个奇怪的物体。

乍一看,那像是一个人体石膏模型。好奇心驱使着她靠近了些,这才意识到,那竟然是一具被肢解的女性尸体。

勃辛格迅速抱起自己的孩子,急匆匆地跑到最近的街区报警。

警方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现场。

法医到达后对尸体进行了初步检查。

尸体被切割得异常整齐,整个人被一分为二,内部器官几乎没有留下,血液也完全排空。

调查人员对这种残忍且冷静的犯罪手法感到震惊。在随后的身份核查中,他们发现死者正是几天前从长途汽车站消失的伊丽莎白·肖特。

伊丽莎白·肖特的死亡迅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案子很快被冠以“黑色大丽花谋杀案”的称号。

洛杉矶时报和其他报纸的头版几乎每天都刊登有关她的新闻,案件的残忍程度以及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让社会各界震惊。

随着案件的调查深入,警方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肖特生前与两百多名男性有过交往。

调查人员从她的社交网络入手,逐一追查那些与她接触过的男性,从军人到餐厅老板,从导演到普通工人,每一个可能的人都被列入嫌疑范围。

与此同时,警局的工作还被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干扰了。

案发后不久,警方在媒体上发布了悬赏公告,希望得到任何有关线索。

然而,这却吸引了超过500人前往警局“自首”,声称自己是凶手。

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洛杉矶的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他们显然并非真凶。

警察逐一审问这些“自首者”,发现他们的描述大多漏洞百出,与案情毫无关联。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只是为了警局提供的免费食宿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案件的兴趣逐渐由恐惧转为猎奇。

一些记者甚至捏造了不实的情节,声称她与某些黑帮成员有牵连。

这些不实报道进一步模糊了案件的真相,也让调查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警方的调查持续了三年,期间调查了数百名嫌疑人。

每一次,调查人员都希望能够找到突破性的线索,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案件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最终被列为未结案件。

《黑色大丽花》是美国作家詹姆斯·艾尔罗伊的一部犯罪小说,也是其著名的“洛城四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三部作品依次为《无际荒原》、《洛城机密》和《白色爵士》。

此系列作品中,艾尔罗伊采用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精心编织的故事线索展现了洛杉矶这座城市的多面性。

在《黑色大丽花》中,他以1947年发生的真实犯罪案件——伊丽莎白·肖特被谋杀的事件作为灵感来源,构建了一个充满阴谋与悬疑的虚构世界。

《黑色大丽花》小说最终构建了一个戏剧化的结局,为现实中未解的谋杀案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艾尔罗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年轻时期长期混迹于洛杉矶的底层社会,这段经历让他对这座城市的阴暗面有了直接的感受。

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为他后来的犯罪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电影版《黑色大丽花》在第七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提名。

2015年,艾尔罗伊因其在犯罪小说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确立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1]马利洪.黑色大丽花案的真凶是谁[J].世界博览,2018,0(8):30-31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