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家湾走出的名校长|唐有恒:华南农业大学的“开山鼻祖”
发布时间:2024-12-16 18:05 浏览量:2
唐有恒(1885-1958),广东香山唐家村(今珠海唐家湾)人,清末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并获农科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创办广东农林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华南农业大学前身),致力于农业教育与科研,培养大批农业人才。其一生热爱农业、执着教育,是我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先驱。
创办高水平农业学校培养人才
唐有恒家世代务农,其父佩珊晚年赴香港谋生。1899年,其兄赴香港做工,唐有恒随兄赴港,就读于皇仁书院英文科。
1904年,清廷广东省考派出洋留学生,唐有恒应考入选,派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留学,后复考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农科,1907年毕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精于水稻育种研究。
毕业后,唐有恒受聘为美国联邦农业部技师,并为科学会名誉会员。唐有恒身在美国,却眷恋中华,曾书于案首道:“磨励以须,俟他日精忠报国;磋砣岁月,问何时眷恋国民。”爱国爱民之情跃然纸上。1908年,唐有恒放弃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
1908年,留学归国的唐有恒被广东省当局指派筹办广东农林试验场。他深知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决心要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农业教育机构,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
在他的积极筹划与努力下,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于1909年正式成立,这便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唐有恒亲自选址、购地,并亲力亲为地参与讲习所的筹建工作。
他借鉴外国举办农业试验学校与农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延长学期、保证教学质量的新规定。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增设了多门新课程,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他坚持试验场和讲习所并存,实践和理论二者相互结合、互为促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在唐有恒的精心培育下,讲习所迅速发展成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农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中国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农林事业奉献一生
民国建立后,唐有恒调任农林部供职,曾赴湖南、安徽两省调查水灾,后派任农政专门学校校长兼农事试验场场长。
1918年,北方五省连年旱灾,遍地饥民,唐有恒奔走呼号,成立“华洋义赈会”募捐救灾,并深入灾区指导凿井技术,培训两三百名技工到各地掘井,唐有恒因连年奔走,积劳成疾,卧床经年。
1923年,北京农科大学成立,唐有恒被聘任农业系主任兼教授。1928年,安徽大学增设农学院,唐有恒受委代理筹办主任,与筹委马寅初等赴安庆,因操劳过度,旧病复发引致咯血,不得已回家乡休养。
其时,正值唐有恒的族叔唐绍仪主政中山县,欲将其建设成全国模范县而广罗中山籍英才返乡,恳邀唐有恒共襄复兴中山之举,唐有恒出于服务桑梓之情,欣然接受,出任中山具训政实施委员会秘书兼中山县立中学校长。
居县六年,唐有恒深得唐绍仪器重,中山县的施政方略多由他参商。其间,中山大学曾聘任他为农学院院长兼教授,但唐有恒热衷于家乡建设,坚持不就,却受唐绍仪之托,在家乡唐家兼办农业试验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有恒激于民族义愤,虽已接近花甲之年,仍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国难,出任第四战区战时粮食管理处少将秘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他辗转粤北,任广东省政府赈济会查核处副组长,建设厅技正。抗战胜利后,唐有恒返回广州任广州大学教授。
唐有恒的一生,为近代农业教育和农学研究呕心沥血,淡泊官场,不慕名利,坚守着一腔热血的报国理想,这样的精神至今仍然感动与激励着许多人。
采写:南方+记者 吴枫 黄鹤林
统筹:黄鹤林
【作者】 吴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