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缺失的人,一生都在“恶补”
发布时间:2025-04-14 22:09 浏览量:10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的出现是因为一种未完成情结,一个人因为童年时期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在成年后通过过度补偿的方式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这种报复性的过度补偿心理会让人在掌握了经济权后,不断地“买买买”。 比如,有的孩子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洋娃娃,那么长大后她可能会不断购买各种洋娃娃; 有的孩子小时候父母不让他吃糖,于是他长大后就会非常爱吃各种糖果; 有的孩子童年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安全感,有可能在成年后,在情感方面也存在深深的不满足感,总想从外部获取更多感情来填补自己内心情感的空缺和不足。 通常而言,“童年报复性补偿”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物质报复补偿。有的人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父母限制等原因,无法获得一些东西,那么长大后,这些人可能会用物质上的报复补偿,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物质补偿主要表现在过度消费上或者对一些特定物品的收藏癖好上。比如购买各种品牌衣服、口红、收藏整套漫画书、游戏机等。 演员张歆艺曾经在一档综艺中讲过自己童年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她想要一双白球鞋,妈妈承诺她考到多少名就给她买。她从来都没有像那次那么用功过,终于考到了那个名次。 可是妈妈还是没有给她买,那时候她就立下誓言,将来自己赚了钱,一定买很多很多的白球鞋。 果不其然,现在的她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了,家里也摆着很多白球鞋。其实想一想,现在的她真的还需要那双白球鞋,或者需要那么多的白球鞋吗? 可能并不需要。那些鞋不是买给现在的她的,而是买给童年的那个没有被满足的自己的。 ②情感报复补偿。由于童年时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陪伴或认可,成年后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过度的情感满足。他们可能会要求伴侣时刻关注自己的需求,频繁地确认对方的爱意,渴望得到伴侣无条件的赞美和支持。 比如,会因为伴侣没有及时回复消息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或者要求伴侣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陪伴自己,否则就会觉得被忽视,觉得自己不被爱。 ③行为报复补偿。如果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约束和限制,成年后可能会通过追求自由和放纵的行为来补偿。 因为,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富足。真正让成年后的我们无法释怀的,从来也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那个童年时提出需求,却从未被满足和重视的自己,是不被爱的自己。 所以,好好爱现在的自己,才能与过去和解,真正地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