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在哈佛演讲的那个中国女孩,两边都不受待见
发布时间:2025-06-02 23:19 浏览量:11
5月下旬,一个本来注定只在哈佛内部流转的学生毕业演讲,意外地被推上了国内外的舆论中心。
演讲者叫蒋某,25岁,中国留学生,哈佛肯尼迪学院硕士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表演讲。按理说,这是一份荣耀。但视频流出后,争议像决堤的水一样冲了出来。
争议的核心其实不复杂:她的身份,她的站位,以及她的“叙事”。
一、她是谁?为什么大家盯着她的出身看?
在视频发布初期,支持者看的是她流利的英文、自信的台风、和她在舞台中央的光鲜亮丽。而反对者,很快盯住了背后的那层窗户纸——家庭背景。
蒋某的父亲,早在多年前就是国内某大型金融机构高层,母亲同样在高校系统有稳定职务。她从本科开始就在海外求学,先是名校康奈尔,再到哈佛肯尼迪学院。奖学金、实习、资源、平台,几乎一步步顺利到难以挑剔。
如果换成普通人,哪怕能力再强,走同样路径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
问题出在这里:她在演讲中,用了不少“普通人叙事”的话术。什么“我们来自不同角落”“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挣扎”“父母省吃俭用资助我出国”——这些词在她嘴里说出来,观众很难不觉得违和。
因为她的家庭条件,根本就不属于“省吃俭用”能送出国的那一批人。更现实点说,在她完成康奈尔-哈佛这条路径的背后,真正省吃俭用、贷款读书、打工维生的普通留学生,不在少数。但他们没资格上台演讲。
二、九边为何说“两边都不待见”?
自媒体人九边的观点其实切中了一部分人的隐痛。他说:“这类人占尽资源,最后两边都不待见他们。”
什么意思?在中国本土社会,这类家庭背景的人,本就有一套更顺滑的上升通道。从名校到海外留学,从回国就业到政府智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资源的逻辑清晰透明。普通人看得见却摸不到。
但与此同时,她又在西方高举所谓“普世叙事”,对外展示一种“我也是苦孩子”的姿态,拿着身份标签博取情感认同。这一点,让部分国内网友极为不满。
而在美国社会,对她这类国际留学生的身份其实同样是复杂的。
一方面,她不属于本地裔的底层少数族裔,拿不到那种在招生或实习中享有的“种族加分”;另一方面,家境优渥的亚洲留学生,在西方主流舆论场其实早已成了某种“精致但无趣的成功样板”,西方社会对这类人群既不歧视,也没有多少认同情感。
归根结底:在国内,她不代表大众;在国外,她也并非被平视的“普通美国学生”。
三、为什么这种人容易被批评“贪得无厌”?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精英家庭的子女,本来就站在巨人肩膀上,享受着普通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教育资源、社会关系与平台支持。
但当他们在舞台上,依旧以“苦难奋斗者”自居时,这种叙事就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弹。
尤其是近些年,留学生群体内部的分化越来越严重。普通家庭出身的留学生,真正承受的是留学成本的高压,兼职、贷款、签证焦虑、身份不稳。毕业后,不少人要么挤进OPT打工,要么回国竞争岗位。
而类似蒋某这类人,却往往在留学圈内部走的是“隐形绿色通道”:有导师推荐、有实习内推、有政治献金家庭背景,有各类学术与非学术资源保驾护航。
当这套优势体系本身已让他们领先绝大部分人时,他们还要用“奋斗逆袭”的姿态包装自己,很容易就引发“你凭什么代表我们?”的质疑。
四、“不被待见”的本质,其实是身份断裂
九边的那句“两边都不待见”,不是随口一说,而是非常真实的状态。
在中国国内,互联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于这类“资源型精英”早已有非常强烈的反感心理。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下行、中产焦虑蔓延、房价高企的大环境下,社会整体对阶层流动性的认知已远比以往敏感。
换句话说:大家越来越清楚“努力不一定有用”,背景才是决定性因素。而蒋某用“努力”来包装“资源”,本身就冒犯了大量本就觉得被压制的普通人情绪。
而在美国,这群留学生精英又很难真正融入主流上层。美国的主流上层资源圈,依旧有自己的“世袭壁垒”:家族信托、常青藤内部代际传承、政治捐款、俱乐部人脉,真正进入内圈的极少。亚洲留学生多数还是游走在边缘精英的轨道上。
结果就是,在国内,大家觉得他们在装穷;在国外,大家觉得他们是假精英。两头都得不到信任,自然成了“两边不待见”的尴尬群体。
五、为什么这类人一旦回国,更容易引发质疑?
很多人批评的,其实并不只是蒋某一个人,而是背后这整条成熟的利益链条。
当这些拥有海外光环的海归回国时,往往能迅速拿到不错的起点:政策优待、高薪职位、学术职称、企业管理岗位,甚至某些敏感领域的资源型岗位。
但问题是,这些岗位本来就是普通人家孩子最难突破的上升通道。而当“光环海归”批量回归,直接又占据了这些有限的位置,阶层固化就愈发明显。
换句话说:他们吃完国内资源,再去吃海外资源,吃完海外资源再回来吃国内资源。普通人其实没有机会在任何一端实现逆袭。
于是,在蒋某事件的舆论风暴下,那些看似“平淡的愤怒”背后,实际是一整个阶层流动焦虑的集中爆发。
六、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吗?
坦率讲,这种现象并不会减弱,反而只会更频繁地出现。
一方面,精英家庭的教育策略已经非常成熟。从国际学校起跑,到海外名校镀金,再到实习内推、精英导师、项目运作,每一环都成了产业链。
另一方面,国内普通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只能在高考系统内“卷生卷死”,甚至连出国读书的机会都越来越吃紧。
两条通道差距越拉越大,普通人的愤怒也会越来越积累。
蒋某的演讲,不过是整个阶层叙事冲突的一次局部爆发。
这次蒋某事件,很多人以为是在骂她个人,其实不然。人们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难以跨越的壁垒,看到了早已固化的资源分配体系,看到了普通人努力的天花板。
所以才会有那句评论:她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她站在了让人无法接受的位置。
- 上一篇:耐高温鞋:挑战极限温度,守护你的脚步
- 下一篇:夏日爆火洞洞鞋,你真的会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