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一万字说动学校拨款、走了两次弯路确定专业,申上康奈尔!
发布时间:2025-04-01 10:06 浏览量:3
继去年「养蚂蚁的W同学」申上康奈尔农学院后,今年就读北京同一所中学的M同学也申进了康奈尔 CALS!
在导师Anna口中,M同学是个:
· 非常擅长去表现自己
· 文书迭代能力巨牛
· 心中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燃着一团火的超级E人
在采访Anna老师时,她说:
我会觉得这个孩子的努力程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学看到,他录取康奈尔「完全配得上」!
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他就通过无数次和学校的沟通交流,写了近一万字的proposal,劝动学校对两千多平米的大池塘环境进行改善;
那么,这个能劝动学校拨款修池塘的孩子,是如何申上藤校Cornell的?
景
· AP八门,几乎是5分
· GPA:95+/100
· TOEFL:110+
· 有标化
· 两篇论文发表
· NHSDLC 全国亚军
· AIME 9
· IEO+NEC top 5%
*以下为学生分享内容。
01
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在专业探索上,
并尽最大努力多尝试。
在专业的选择上,其实我一直处在不断尝试和改变的过程,一开始也没有马上就坚定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上。
最初我以为自己要走的是商科路线,做的活动和实践项目都是跟商科紧密相关,我还上了商科的夏校。
后来,我在参加的这些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商科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我好像更喜欢经济学。
而对经济学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点非常触动我——就是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火的“碳交易市场”。
当时我发现经济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巧妙,也明白了很多情况下,并非单纯是靠技术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好,社科、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也会对环境改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我就决定把经济学和环境结合起来去做研究。
我觉得在美本申请最初的专业探索上,不能害怕去“走弯路”,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有时候我们前面探索的事物,过去积累的知识,也会在无形中为自己提供更多维的视角和思路。
02
连续两年去环境科技公司做实习,
写了8千字的proposal,
劝动学校改善池塘水质。
机缘巧合下,我去了一家环境科技公司做了两年的实习,在湿地项目中担任项目助理和实验员。
· 我协助做实验
· 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
· 检测水质
· 制作了很多溶质运移的模型
· 我们还在大兴的一个村庄里做湿地模块化处理的项目
实习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水处理的知识,比如说检测总氮、氨氮、总磷的一些检测方法和应对策略,还有很多关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治水技术。
当时我们学校池塘有一两千平米、池水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很严重,走近池子味道很难闻。
*来自学生供图
我就考虑能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做点什么。
作为一个高中生,要说服学校拨款改善一个两千多平米的池塘,其实挺“痴人说梦”的。
因为你很难想象让一个学校那么多专业的人听你的建议,让一个高中生去告诉他“该怎么办”。
当时我还写了八千多字的proposal,然后找学校部门沟通了很久,光是让校方认可我的方案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最后让我很惊喜的是,学校竟然真的给我拨了预算去给池塘做改善设计方案并施工。
得益于我先前实习的经验,我结合水处理的技术,通过使用各种物理方法对池塘进行“改造”,比如使用过滤管、过滤棉、一些化学试剂等等,总共换了5种不同的方法,先后做了几十次的水质检。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经历的最毁灭性打击是“一场暴雨”。
当时我以为池塘水质解决已经处在即将成功的阶段,结果突然下了大暴雨,池塘“一夜回到改善前”,我当时看到这个结果,真的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虽然很受挫,但我也从中发现之前的技术手段都是短期的效用,于是我就开始重新找方法;
最后通过让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让不同的生态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最终解决了水质的根本问题。
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最后池塘的水都变清澈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我也把这个活动作为文书素材,去展现了我对于环境学科的热情、能力、以及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科研精神。
在做活动这方面,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有他自己的passion,或者想要探索的方向,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想申请的学校在做什么,学校官网的一些专业领域下都有近期组织的小活动,或者学校教授在干的事。
如果对做活动没有思路,可以尝试先从学校官网去找一些灵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
我建议大家可以多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哪些是可以用学到的经历去解决的,哪怕这个事并不是多高大上,但也会很有意义、可信度更高。
03
让更多人看到环境不平等,
为当地的钉子户去发声。
除了环境上,我也会关注到社会议题。
我是个很喜欢观察的人,有一天我就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人会忽略农村地区或者被边缘化的社区也需要可持续发展改进。
和村民同吃同住,
了解大兴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我了解到北京大兴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村庄,这个村庄用了14年的时间,从一个非常破败、经济不好、环境又不好的一个社区,依托着林下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当时我就和这些村民同吃同住,然后去分析这个在当地实施了十几年的政策,并且把政策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村庄里。
然后也因为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小农村的环境很不好。
我们就结合大兴区的政策和方式,和其他的团队伙伴一起去做林下经济,比如在林子下面养蘑菇,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养小鸡之类的;
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这个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同时变好,帮助当地村民实现收入增加。
我觉得这件事蛮有意义的,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也能突出环境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去展现一些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平等。
了解北京城中村拆迁钉子户,
为他们发声并给政府提交建议。
北京有很多的城中村,很多人只看到那些可能拿到很多钱的拆迁户,而我关注的是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受益,也有人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比如钉子户也有他们自己的委屈和考量,这也是一种环境不平等。
于是,我和同学组建了“城市研究”社团,走访钉子户,采访这类群体,了解他们无法搬走的原因和目前的困境。
并且在Anna老师的建议下,把我们做的东西通过互联网上的发声,发布了十几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还给政府写信,提出proposal,希望政府和更多人能够关注钉子户群体,并能够这类群体带去实在的效益。
惊喜的是,我们提的建议真的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复,未来也许会对这些钉子户产生实际的影响。
除了这些,我还参加了环境+跑步的PLOGGING环保慢跑公益活动,作为团队向导组织大家一边跑步一边捡垃圾。
而在科研方面,我做了几个和环保、环境与经济、环境正义相关的学术研究,特别是Pioneer项目,我研究了某乡村13年的经济环境政策对当地的影响,并发表在了国际会议上。
我特别想真正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些改变,而不是做一些很空大、很理论性上的研究;
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讲究实地研究并落地的学科,所以我觉得我选择对了。
04
担任学生会主席,
不仅是传承更在不断创新。
在担任学生会主席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和往届的主席有什么不一样,我能真正为学生会、为学校带来哪些积极的改变。
我就读的高中会要求大家课间跑操,但很多同学都对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当时我作为学生会主席就想改变这个情况。
我想到的方案是
将略显枯燥的课间操改成「21天跑步打卡活动」:
如果能够连续21天不间断的跑步打卡,完成要求的公里数,就可以获得“出校一次”、“电影票一张”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奖励,中断的话就要清零重新开始。
因为形式上的大变动,很多同学开始主动去打卡,这些激励手段不仅让大家愿意去做提高体质的事情,也让更多的人主动去思考自己的“21天”该干些什么。
这个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这个打卡。
除此之外,我也会组织大家每个月不定期举办一些有趣的主题活动,大家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pink day,大家一起穿粉色;
还有相机漂流的活动,一个相机在各个班级间进行传阅,抓拍一些精彩瞬间。
这些活动让更多同学去认识到我,也有更多人认可我作为学生会主席方面的能力,我觉得这种收获和满足感让我很幸福!
05
几十版的文书修改,
不断调整申请材料,
让申请做到尽善尽美。
还想分享的一个就是文书修改。
因为我是个思路比较跳跃的人,在文书修改的最后阶段,我几乎是20分钟就能根据导师的建议改出一本新的,然后疯狂发给Anna老师。
那时候我每天都能跟Anna老师聊很多,几乎一天一个文书版本,导师也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帮我确定文书立意应该落在哪里,怎么去写会更合适,她每天都在给我的文书提建议。
我觉得大家一定不要怕麻烦,因为申请就这么一次,一定要把握这种机会,做到尽可能的不后悔。
在申请材料的准备上,我把主要活动做成了图文链接,努力让自己的活动留痕,一切活动都能有证据可循。
做这么细致的一个目的是:
为了让招生官看到图片和视频的背后我的努力,也告诉招生官们——
我做的探索并非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有去做研究,招生官可以在很多细节上看到我的passion。
虽然近些年活动造假的事情比较频繁发生,但我相信只要真实的做了,证据肯定能拿得出来。
所以一定要多留一些照片,即便被查,也很有底气。
然后就是建议可以多跟学校老师去分享,因为很多活动是学校老师能在推荐信里面提到的。
06
和导师大量的沟通,
他们能给到我最科学的策略。
在申请阶段,我和老师的沟通一直挺频繁的。
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打辩论的孩子,从九年级开始打,所以我往往会把这种辩论的思维应用到和别人的沟通当中,我觉得我和老师的关系更像debater。
跟导师一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大量的讨论,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蹦出来,去和导师一直商量,导师也都非常细致和耐心,不断去接收我的想法,同时也能给出不一样角度的建议。
我们经常跑到一个小屋子里,一待一下午;我觉得正是在这些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让我的材料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完成定稿。
另外,关于发论文我们也展开了很多讨论。最初我觉得论文发表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不屑一顾。导师告诉我发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最终说服了我。
我们一起梳理了可以投稿的论文导师帮我找了发表平台。
高中生发表论文的8个宝藏网站!9-12年级都可发表!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当时导师们看到我的第一版简历,觉得没有突出我的亮点、没有量化自己做活动的影响力和贡献;简而言之,活动做的很好,但没有让招生官看到。
所以导师们就对我的简历各处大大小小的细节、活动顺序修改了不下十次,把简历全部“改头换面”。
可以说,他们给到我最科学的申请策略。
而且和导师的合作也让我明白,做申请不要“好高骛远”,就是说你在选校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有冲的学校,还有和你实力相匹配的保底校。
因为申请这件事其实没有一个定式,还是要多听听老师的建议,他们会根据你自己的材料和变化,给你一些最好的建议。
#写在结尾#
M同学的申请最不一样的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申请中最大的标签就是环境和经济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
他一开始对经济感兴趣、后来又开始关注环境,于是又想把经济和环境相结合。
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一开始不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但他整个过程做的活动主线非常清晰,活动之间都能环环相扣;
招生官能从活动中感觉到这个学生的逻辑,能搞清楚他想干什么,了解到他的兴趣点是什么;
也可以发现不论是他的科研,还是实践实习项目,都围绕着“环境和经济”的大方向课题在使力,可以看出他个人的passion非常强。
所以他的申请经历也证明了一点:
清楚自己最终想要什么非常重要,然后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的、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情,结果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