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的38万奖学金,把我从UC伯克利抢过来了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1 浏览量:9
在上一次采访《我准备建筑留学,但不准备做建筑师》中许愿的藤校offer,如今梦想成真。眼下已经和家人商量后决定选择康奈尔大学~
我刷到过网上关于“如何申请藤校”很多有意思的讨论,比如必须得成绩好啦、标化拉满啦、作品集顶呱呱啦、竞赛论文实习三手抓啦、会马术啦、会中国功夫啦等等,好像能申上藤校的人,会胸口碎大石都不稀奇。
如果按照网上定义的申藤标准,我能申上真的算玄学了。就拿绩点来讲,我也是进了我们学校之后,才发现学校自1866年建校之初就已经有不可以通过成绩来评判一个人艺术创作“好坏”这条标准了。尽管我很想去卷绩点,但是学校不允许我们以卷绩点的方式去学习艺术设计。
不过,玄学归玄学,我也许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我认为事实上藤校确实注重学生的课外发展和个人活动,这和我本人的经历也比较相似,也许我不是只爱“好好”学习的人。比如,我有学联的经历。从本科入学开始,我就参与校内外学生组织的运营,推动了“芝加哥九校联盟”校外交流活动、“亚太遗产节”“亚洲艺术展览策划”等校内活动。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中秋节,当时,我们联合了三个学校的学联,计划在体育馆举办一场400人的大型活动。但就在活动前一天,价值上万的物资被卡在了香港,无法按时送达。那一晚,我们几个负责人连夜开会,紧急调整方案。第二天活动如期举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甚至没有人察觉到物资短缺的情况。
或许正是这些经历,让招生官看到了我在组织策划、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的潜力。
参加活动
还有我的作品集,大概是申请过程中的“杀手锏”。
我信奉作品集“做精比做多更重要”,所以花了大量时间打磨每一个项目。比如我第一个项目做的社区绿化改造,原本是校内作业,但放在作品集里,我几乎把原来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重新梳理了一遍,变得更深入和更落地,也变得更有自己的风格。
这也是建筑作品集一般要四五个但我只用三个项目就突围藤校的原因。
第一个项目 社区绿化改造
如果说我的作品集是申请中的“杀手锏”,那么H·ART就是我完成这一“杀手锏”的平台。和老师们相熟之后,每次来线下自习,老师都会调侃我又来“上班”了,但我却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来福又来抢我的“工位”了,都怪它不让我学习!
其实,我的本科阶段并不顺利。原计划提早一年毕业,但因为疫情,我被迫在家上了一年网课,身体状况也因此变差,最终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原本想提早毕业、申请研究生和找工作的计划也因此被打乱。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重新规划时间,同时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对话。尤其是在作品集的制作过程中,我经常因为完美主义倾向而陷入“卡壳”状态。比如,我的第二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耗时近一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克服精神上的困难上。我认为有时候并不是东西太难,而是给自己预设的困难太多,当然,项目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我的第二个项目主题是“2075年的CBD共居模式”,背景设定在未来人口经历暴涨又萎缩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在城市中心实现新的立体居住模式。
第二个项目
这个项目让我经历了建筑学习中最最最最最终痛苦的阶段!
在时间维度上,这个项目跨度很大,属于创新性和概念性的项目,导致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导向,每一步都需要我自己摸索、推导。当你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应该长什么样子的时候,人就会变得完美主义,为偏离轨道的设想消耗精神值。
而且这个项目细节涉及到功能和形态变化上的兼容,如果兼容得不恰当,就会增加反复修改的时间,然后每天在反复修改中感到深深的挫败。
本来按照这个节奏,我以为自己可能做不完,赶不上25fall申请了,结果!峰回路转!Mia回来了!
作为一个超绝P人,我非常需要一个替我拍板的人,Mia就是这种点到为止的老师,重要的事讲清楚了,我闭眼干就行。自从Mia回来,再加上其它老师们对我的帮助,我的进度快多了,项目基本上一天一个样,人形战斗力拉满。
有一次,我为了赶DDL,连续三天只睡了四个小时。最后一天我肝到凌晨五点,直接赶到康老师办公室的门口等着开门,困得不行了还和来福挤一张沙发睡。那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几乎崩溃,但也正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最后产出的作品还算让我满意。
先聊一个申请时的小插曲,当时南加州建筑学院在录取放榜的前一周为了抢人,半夜一点打电话说后续会给我发offer,并且当场报价奖学金。最后到了要决定去哪个学校的阶段,在别的学校纷纷开屏一天发两三封邮件的时候,康奈尔非常清冷地一言不发,大概一周才憋出一封邮件。
拿到藤校的录取后,我的心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反而,我开始思考并深入思考建筑学这条路的未来。
随拍
建筑学是一个很深的专业,深到让我看不到尽头。我喜欢它的学科本身,但行业的发展却让我感到迷茫。尤其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看到许多学长学姐选择了转行,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不过,我仍然对建筑学充满热情。很神奇的是,我本科毕业的班级同学,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转行的,都在为爱发电。
我也向康奈尔在读的朋友了解了建筑专业的风格,据说学术压力很大......担心未来会被康奈尔按在地上摩擦,开学前三个月我打算继续在HART住下了,找老师们补课,生活之余见缝插针地自习。
随拍
回顾这段申请经历,我依然觉得藤校录取有些“玄学”的成分。但玄学之外,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
或许,我不是一个“六边形战士”,但我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藤校录取并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它更看重一个人在学术之外的综合能力,比如组织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韧性。
如果你问我,申请藤校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藤校故事”,而我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普通却真实的缩影。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可以继续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