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变好的标志:停止内耗

发布时间:2025-06-19 08:19  浏览量:7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却翻来覆去地想很久,迟迟无法行动;总是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失败,甚至因为过度思考而错过了很多机会;什么都没做,却感觉疲惫不堪,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拖垮。其实,这正是内耗的表现——自己和自己较劲。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之为命运。”当我们内心不断拉扯、自我否定时,能量早已被消耗殆尽,哪还有力气去面对生活?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我明明没做什么,却总是觉得很累?”一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因为你的大脑一直在空转,既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也没让自己放松。网友小米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一直想转行做设计,但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担心自己没天赋,学了也白学;害怕行业竞争激烈,最终还是会失败;甚至纠结“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结果一年过去,她依然停留在原地,而当初和她一起想转行的朋友,已经成功入职新行业。

这让我想起《反脆弱》中的一句话:“犹豫不决带来的损失,往往比错误的决定更大。”内耗的人,总是活在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懊悔中,唯独忽略了当下。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TED演讲者布琳·布朗曾提出一个观点:“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表现。”那些活得轻松的人,并非天生强大,而是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局限。作家村上春树在30岁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写作。他开了一家小店,日子平淡,却总感觉内心空荡荡的。直到某天,他突发奇想:“要不试试写小说?”尽管毫无经验,他还是动笔了。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并不完美,甚至有些青涩,但他没有因为“写得不好”而放弃。最终,这本书意外获奖,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村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当你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慢慢成长,内耗自然就少了。

那么,如何减少内耗呢?

首先,用行动代替纠结。5分钟法则:当你犹豫要不要做某件事时,先做5分钟。想运动?那就穿上跑鞋出门;想学习?先翻开书看一页;想换工作?先更新简历投一份。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而犹豫只会滋养内耗。

其次,设定“容错区间”。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成长型思维”: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反馈。给自己设定一个“允许犯错”的范围,比如:“我可以尝试3次,如果不行再调整。”“这次只要做到60分就好,下次再优化。”当你不再苛求完美,内耗就会减少一大半。

最后,练习“课题分离”。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人的烦恼,大多来自于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评价——是他们的课题,你无法控制;你的选择——是你的课题,无需他人批准。当你分清“能改变的事”和“无法控制的事”,内心就会轻松很多。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成熟,是终于学会与自己的平凡和解。”我们总以为,停止内耗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但其实,它只需要一种心态:“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人生有遗憾。”

当你不再和自己较劲,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