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鞋清官(民间故事)
发布时间:2025-01-06 17:11 浏览量:6
"砰!"衙门外的告示牌轰然倒地,激起一片泥水。
"又来了又来了!"衙役小李踩着烂泥跑出去,手忙脚乱地扶起告示牌。木牌上歪歪扭扭的墨迹已经被雨水晕染:"新任知县黄守仁今日到任"。
扫地的老张头咧嘴笑道:"这新来的大老爷可挑了个好日子,半个月的雨愣是一点消停的意思都没有。清河县这地界,水患年年有,今年怕是更邪门。"
"听说这位老爷年过五旬,在别处当了十来年典史才捞着这个知县当。"小李压低声音,"我看啊,八成是个混日子的。"
远处传来的锣鼓声打断了两人的议论。一行人踏着泥泞缓缓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一顶显得有些破旧的轿子。
轿中的黄守仁掀开帘子,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蒙蒙的天色。街道两旁店铺紧闭,偶有行人也是行色匆匆。他不由自嘲地笑了笑:"这清河县,倒是和我这把老骨头有几分相似,都是风烛残年了才熬出头。"
轿子在县衙门口停下。黄守仁刚一落地,就一脚踩进了水坑。跟了他二十年的老仆张福连忙掏出手帕要给他擦拭泥水。
"不必了。"黄守仁抬手制止,目光在泥泞的地面上扫过,"这清河县的泥水,也该让我尝尝是什么滋味。"
交接仪式草草了事。前任知县像是逃难似的匆匆离去,留下一堆积压的卷宗和一个烂摊子。
黄守仁独自坐在书房里,翻看着卷宗。忽然,他的目光定在一处:"清河县三年内水患六次,淹死百姓三十余人,毁田地千余亩......"
"大人。"师爷王德全推门而入,脸上堆着标准的笑容。这位在清河县待了十三年的师爷,已经送走了四任知县。
"王师爷。"黄守仁合上卷宗,"我听说你在清河县待了多年?"
"是,已有十三个年头了。"
"那你可知道治理水患需要多少银钱?"
王德全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大人,这事儿历任知县都想过,但是......"
"我只问你需要多少银钱。"
"至少...至少也要三万两。"
"三万两......"黄守仁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的雨又大了起来,雨点打在窗棂上发出密集的响声。
"大人,您该不会是想......"王德全的声音有些发颤。
"怎么,你觉得我这个老头子不中用?"黄守仁转过身,目光如炬。
"不不不,只是......"王德全吞吞吐吐,"只是大人您都这个年纪了,何必给自己找这个麻烦?"
"哈哈哈!"黄守仁突然大笑起来,"正因为我老了,才要抓紧时间做点事!你说是不是?"
王德全看着眼前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一早,几名骑手就带着黄守仁的信从清河县出发。一个月后,城中最大的酒楼里热闹非凡。
"诸位。"黄守仁举起酒杯,"老夫年过半百才得这个机会,本想着混几年就算了。可是看到清河县年年水患,我这心里啊,实在是坐不住。"
座中一片沉默。过了好一会儿,一个魁梧的商人站了起来:"县太爷,我李某人愿意捐五百两。"
"好!"黄守仁重重地放下酒杯,"李老板果然豪爽!"
酒过三巡,承诺的银钱已经有近万两。可是到了年底,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有人却动摇了。
"他们说什么?"黄守仁听完王德全的报告,冷笑一声,"怕我老了干不了几年?好,你去告诉他们,我黄守仁在此立下三个承诺:其一,若是我在任期内完不成工程,我的俸禄全部补上;其二,若是工程完工后三年内再发大水,我自己掏钱重修;其三,若是有人能证明我中饱私囊,我提头来见!"
这话很快传遍了清河县。那些动摇的人不但打消了顾虑,还有更多的人送来银钱,都说要支持这位与众不同的老知县。
第二年春天,工程终于完工。黄守仁站在新修的堤坝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好事多磨。当年夏天,清河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
"大人,河水已经涨到堤坝顶部了!"衙役冒着大雨来报。
黄守仁二话不说,披上蓑衣就往堤坝赶。暴雨中,他带着衙役们在堤坝上巡视,看到有渗水就立即组织人手加固。
一连三天三夜,黄守仁都在堤坝上。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嗓子已经完全沙哑了,但就是不肯回衙门。
"大人,您这把年纪了,别这样了......"张福心疼地劝道。
"不行!"黄守仁咳嗽了两声,"这可是清河县百姓的血汗钱修的堤坝,我要亲眼看着它挺过这场大雨!"
洪水终于退去,新修的堤坝完好无损。但是黄守仁却病倒了。
在病中,他写下了一份详细的堤坝维护方案,交给王德全:"我这把年纪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但是这堤坝不能没人管啊!你找几个懂行的人,把这些都教给他们。让他们世世代代传下去,守护这道堤坝。"
又过了一年,黄守仁任满告别。当天一早,县衙门口就挤满了送行的百姓。
突然,轿子停了下来。只见前面的路上站满了人,为首的正是当年那个魁梧的商人李老板。
"县太爷,您不能就这么走了!"李老板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您刚来那天一脚踩进水坑里,我们都看见了。如今您要走,我们给您准备了这双新鞋。"
黄守仁不解:"这是何意?"
王德全笑着解释:"大人,这是咱们清河县的老规矩。清官走的时候,百姓们送新鞋;贪官走的时候,就把他的靴子扒下来。"
黄守仁接过布鞋一看,只见鞋面上绣着一条蜿蜒的河流,河岸上是郁郁葱葱的柳树。
这时,一个老婆婆颤颤巍巍地走出来,手里捧着个粽子:"县太爷,您爱吃甜的,我特意多放了些红糖。"
"您还记得?"黄守仁接过粽子,想起去年端午节在堤坝上的那次偶遇。
"您要走了,以后谁给您包粽子啊......"老婆婆的声音哽咽了。
临别前,黄守仁换上了那双新鞋,把官靴留在了衙门:"这双靴子就留在这里,让后来的官员看看,清河县的父老乡亲是怎么对待清官的。"
据说,在黄守仁离开后的很多年里,每年端午节,清河县的堤坝上都会飘来粽子的香味。人们说,这是那位老婆婆的后人,还在按照当年的方子包着粽子,等着黄县令回来。
再后来,清河县的百姓们在堤坝上立了一块石碑。碑上没有写任何豪言壮语,只刻着"承诺"二字。
至于那双绣着河流和柳树的布鞋,据说一直保存在黄家,成了传家宝。每当黄家的后人看到这双鞋,就会想起先祖当年在清河县立下的三个承诺,以及那些感恩戴德的父老乡亲。